健保署長石崇良說,今年罕藥審查速度超越過去2年,專款預算可100%執行完畢。
蘭卡斯特大學(Lancaster University)醫學倫理學講師阿普爾比(John Appleby)博士說,透過捐獻受孕出生的兒童及其家人往往出於各種原因,希望能了解捐贈者的情況,包括從聯繫到了解任何相關醫療病史。除了匿名性規定的修改外,HFEA還希望獲得對違反規定的生育診所處以罰款的權力,使其與對表現不佳的醫院和養老院處以罰款的照護品質委員會(Care Quality Commission)保持一致。
HFEA的進一步提案旨在「使生育法迎向未來」(future-proof),以確保其具有足夠的靈活性,以應對科學和技術的快速發展。該提案是HFEA週二(14日)公佈的多項提案之一,同時他們還進行了一項關於改革生育法的公開諮詢,吸引了近7000人響應。與現實狀況脫節的法律現制 依據英國生育法中有關試管嬰兒(IVF,體外受精)的現有規定,由捐精、捐卵孕育出的兒童只有在年滿18歲後,才能申請獲得能識別其親生父母身份的詳細資訊。這些附加項目通常是為不孕夫婦和婦女提供的昂貴的附加程序,許多都缺乏科學或臨床研究、證據的支持,不僅會對患者造成經濟損失,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損害他們的健康。但直到今(2023)年,首批透過捐精和卵子出生的孩子將滿18歲,如果他們想找到捐贈者,依據法律可以獲得捐贈者的姓名、出生日期和最後已知地址等資訊。
取消捐贈者的匿名性,使生育法迎向未來 而根據最新提案,2005年之前的捐贈者將持續保持匿名,並且不會提前取消 2005年之後捐贈者的匿名性民間智庫台灣民意基金會在10月24日公佈的民調則顯示賴清德的支持率為26.5%、柯文哲21.7%、侯友宜20.2%、郭台銘12.4%,排序與前者相同。早在三千多年前,古代中國人便已有華夷之辨的概念。
當時,中國官方與民間也常使用唐人與華人,這兩個名詞來形容長期居留海外的中國人。此外,越南北部有一個講漢語的民族,自稱為華族。通常,漢朝與唐朝並稱為漢唐盛世。華僑這個名詞與概念,最早出現在1883年,是華民與僑民的組合。
之所以,是因為漢朝是個盛世。宋朝(960-1270)和元朝(1279-1368),中國與南洋的貿易更為繁榮,因此也有更多的人員來往。
據此而論,馬來西亞的早期史應該從狼牙修而不是從麻六甲說起。平安時期的日本,也把貴族稱為華族。此外,古人又習慣把在中國境外的中國人稱為漢人、北人、中華人、民人、內地民人、唐人或華人等。這個用語與概念延續到清朝末年才改為華洋之辨,也就是大約在1860年代開始用洋取代夷,如「華洋雜處」。
整體而言,1950年代之前的華族,多數把自己視為華僑。根據徐威雄博士的說法,華族有兩個含義,一個是指華夏族,另一個含義是指顯赫之族。在1920至1940年代,馬來西亞華社一般上把華語稱為國語,一直到1950年代中國宣佈放棄雙重國籍政策,以及馬來亞要走向獨立,主流華族才放棄僑民意識。其中,華人與唐人是官方與民間常用的名詞。
「華人」一詞在南洋的盛行今天,許多海外華人特別是方言使用者,依然習慣用唐人來形容自己。當然,由於時代的變遷,其含義並不盡相同。
唐朝是個對外貿易發達的朝代,期間有許多外國人到中國經商與長期居留,其聚族而居的居留點稱為番坊,有番長處理其番務,情況類似葡萄牙人在麻六甲設立的甲必丹制度。因為,唐朝(618-907)也是盛世。
這華字常與夏字組合起來使用稱為華夏。明朝(1368-1644)與清朝(1644-1912)也沿用這些名詞與概念,如鄭和的隨從便使用這些名詞。結而言之,華人、華語、華裔、華族都是古已有之,而不是今人創造的名詞與概念。據此,而派生出華人、華文、華字、華語、華裔等名詞。(邱克威著《馬來西亞華語論集》一書 ,2018)可見,華人、華語這些名詞,是古為今用而不是現代創造。圖為馬來西亞芙蓉市的中華中學。
實則,早在1883與1901朝鮮與日本也有人使用這些名詞。比方說,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,新馬兩地出版的報紙和書刊便常出現華人、華語、華言、華字、華書、華紳、華店、華男、華婦、華童、華工、華商等名詞。
一直到1920年代,華語才成為普遍的教學語言。其實,早在4世紀時中國高僧法顯便曾到過吉打。
當時狼牙修是個佛教國,而梁武帝是位虔誠的佛教徒。(見徐威雄《馬新華語的歷史考查》一文 )順便一提,在515年,位於今吉打洲的狼牙修王國(Langka Suka,其意為歡喜之地)曾派使節到梁朝。
就華人、華語而言,這些名詞與概念而言,最遲在五或六世紀,便有文人使用,主要是用以區別漢人與非漢人,至於華裔這用語出現得更早。只是一直到1910年代,馬來西亞華社基本上還是個方言群社會,而民眾也多使用籍貫來彼此稱呼,如福建人、廣東人、客家人等。即便在1900年代興起了興建新式學校,也多數是用方言來教學。雖然用語有別,基本概念還是一樣的,也就是它是用來區別中國人與非中國人的觀念。
而長期居留在中國境外的中國人則稱為「住番」,這些人,通常被稱為唐人,也據此派生出唐山、唐貨、唐人書、唐人街等用語。Photo Credit:關鍵評論網/杜晉軒圖為馬來亞僑校教材中,出現呼籲在殖民地的馬來亞華人尊敬中華民國與英國國旗的內容。
1917年,還出現了國語運動。在現代,華人、華語這些名詞與概念,重新出現在19世紀後期
今天,中國人也習慣把普通話稱為漢語,把主體民族稱為漢人或漢族。在1920至1940年代,馬來西亞華社一般上把華語稱為國語,一直到1950年代中國宣佈放棄雙重國籍政策,以及馬來亞要走向獨立,主流華族才放棄僑民意識。
當時,中國官方與民間也常使用唐人與華人,這兩個名詞來形容長期居留海外的中國人。比方說,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,新馬兩地出版的報紙和書刊便常出現華人、華語、華言、華字、華書、華紳、華店、華男、華婦、華童、華工、華商等名詞。(邱克威著《馬來西亞華語論集》一書 ,2018)可見,華人、華語這些名詞,是古為今用而不是現代創造。「華人」一詞在南洋的盛行今天,許多海外華人特別是方言使用者,依然習慣用唐人來形容自己。
華僑這個名詞與概念,最早出現在1883年,是華民與僑民的組合。唐朝是個對外貿易發達的朝代,期間有許多外國人到中國經商與長期居留,其聚族而居的居留點稱為番坊,有番長處理其番務,情況類似葡萄牙人在麻六甲設立的甲必丹制度。
在中文(早在漢朝便已有人使用這個名詞),華與花相通,繁體字的華像一朵盛開的花,是象形字,含有高貴之意。據此而論,馬來西亞的早期史應該從狼牙修而不是從麻六甲說起。
就華人、華語而言,這些名詞與概念而言,最遲在五或六世紀,便有文人使用,主要是用以區別漢人與非漢人,至於華裔這用語出現得更早。三千多年前,生存與發展在中原(華北如河南)一帶的中國古人便自稱是華夏族,以區別於周邊的少數民族,它帶有一定的文化優越感的含義。